以往我有了什麼想法都會整理成文字發布在博客上,或者在自己的日記裡一筆帶過。這其中有不少都在我反復折騰博客和喜新厭舊地換了好幾個本子之後遺失了。當然這還不包括那些從我的腦海裡飄過,還沒來得及被我捕獲就已經被忘記的點子,以及那些寫到一半就突然沒了感想,只得半途而廢的想法。
我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叫做 Networked Thoughts,題目是一個雙關,既是「網狀思維」,也是「與互聯網連接的想法」。文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We live in an information age. The amount of data we produce far outweighs what we consume, so much so that it has extended far beyond our ability to make meaningful use of it.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所產生的數據遠大於我們消化的,已經龐大到遠超過我們所能利用的範圍。
至於為什麼要強調信息時代,我想是因為信息科技給了我們太多產生數據的「原料」和「催化劑」,而且這些原料是網狀生長的。比如,我是一個桌遊愛好者,在以往,我關注的桌遊就只有狼人殺、大富翁、海龜湯,一些信息平台的算法根據我現有的喜好開始向我推送阿瓦隆、Uno、不要做挑戰等其他類型的桌遊。假如我開始對平台推送的這些內容感興趣,我很有可能又會收到 DOS、跑團、三國殺等更多同類內容的推送。
不過今天的主題並不是信息膨脹,而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處理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讓自己在茫茫的數據海洋中不至於太過迷茫。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分享我是如何過濾、整理、歸納我在互聯網上接收到的信息的,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建立自己的濾網#
還記得這篇文章的標題嗎?我說「我的思緒像河流」,讓我來簡單解釋一下這個比喻。
這裡的「思緒」指的並非信息本身,而是接收到信息之後產生的思考,因為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個比喻也(我自認為)很巧妙地排除了那些對個體缺少價值的信息,因為它們不會引發太多思考。當然,這個判斷標準是很主觀的,一篇與全素飲食和營養搭配相關的文章對我而言沒有什麼價值,但卻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很願意參考和學習的。至於「河流」二字,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這裡強調的是流動性。總而言之,你可以把個體從各處接收到的信息抽象理解為一種數據流,流經個體的大腦。
為什麼需要過濾?#
所有流經大腦的數據流都是要占用「CPU」的,如果數據量超出了人腦能夠處理的範圍,大腦就會陷入一種「不舒服」的狀態。有一種說法把這種狀態稱為「信息綜合征」,用我的話來說,就是人在接受了太多信息後放棄了思考,在未能思考和消化後就囫圇吞棗般地任由其進入自己的大腦裡,腦子「噎住了」。這就像是做愛沒有前戲一樣,雖然很爽,但久而久之就少了很多情趣。
刷短視頻就很容易陷入這種狀態。在視頻開始播放之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看的什麼;視頻播放完之後,軟件又自動幫你跳轉到下一條視頻,不給你思考的時間。不知不覺地,你就浪費了幾個小時的睡覺時間,反應過來之後就像是做了一個夢,除非有印象特別深刻的,否則根本記不起來自己剛才都看了些什麼。而且,看完之後會覺得自己腦子成了一團漿糊,做事提不起精神,還莫名其妙地興奮,睡不著。
** 這個問題的直接原因是信息量爆炸,解決方法當然和「吃胖了就減肥」一樣邏輯簡單,減少每天接收的信息就好了。** 不過,和減肥一樣,要減的是脂肪,而不是水分和肌肉,因此,評估信息的價值是必要的。在評估信息對自己是否有利之後,再決定是否接收。增加一個「過濾」的步驟,確保真正需要自己操心的都是值得花時間的內容。
從源頭保證信息質量#
不過,評估信息價值時會遇到一個問題 ——** 如果我不接收並了解信息,我怎麼知道它對我是否有價值?如果我為了評估價值而強迫自己接收信息,那我依然需要讓數據流經過自己的大腦,這依然會耗費精力。** 這又陷入一個羅素悖論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要在處理信息之前就大致了解信息的好壞,找對信息源是關鍵。
現在的互聯網和以往有很大差異,這個差異從人和互聯網關係的變化就能看出來。有關新舊搜索引擎的調侃屢見不鮮,這些調侃大致想要表達的就是:以前的搜索引擎會把你描述的東西直接呈現給你,而現在的瀏覽器會把廣告放在最前面。還有一種說法,我已經忘記了我是從哪裡讀到的,大概想說的是:以前上網是自己找信息,而現在上網是平台向你主動展示信息,自己反而變得被動了。
自己尋找信息的時候,由於腦子裡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會到相關平台,使用關鍵詞檢索,把信息的範圍縮到最小;被動接受信息的時候,則是在一池子魚龍混雜的信息中挑選中意的,像是矮子裡挑高個。
在大部分情況下,對於個人而言,第一種情況是最好的。掌握主動權可以強迫自己獨立思考,思考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讓其他的東西幫自己做思考。當然,被動接受信息也是必要的,尤其是有娛樂需求的時候,不過這樣的被動也是建立在自己的主動選擇上的,也就是說,必須得讓自己在確定的時間和確定的情況下被動接受信息,比如無聊了需要打發時間,或者是想要漫遊互聯網尋找寫作題材。同時還需要利用正確的渠道和方法,不掉入資本設置的陷阱裡,刷短視頻總不能上美團和拼多多吧。
信息源專用化#
比起有任何檢索需求就都打開搜索引擎,在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信息源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如果要找配圖,那就上 Unsplash、Pixabay 和 Flickr 等專門的圖片分享網站;如果要找圖標,IconFinder 和 Icon Font 等矢量图库是更好的選擇;如果要找專業相關的電子書,那就到 Z-Library 搜索;如果要查單詞詞源,就在 Etymonline 裡查詢;對於英文互聯網的文字梗和俚語,也有專門的 Urban Dictionary 收錄相關詞條...... 有明確的需求時,這些信息源會提供比搜索引擎質量更高的結果。在專用的網站上檢索信息時,不相關的內容自然就被過濾掉了,這也是濾網的一部分。
當你的需求沒有一個你已知的對口信息源時,或者在專用的信息源沒有滿意的結果,需要到其他地方碰碰運氣時,搜索引擎就派上用場了。搜索引擎是綜合性極強的信息源,當然也必定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它的優勢在於,在絕對的數量面前,你想要的結果更有可能包含在搜索結果裡;它的劣勢在於,搜索引擎沒有理由不收錄質量低下,甚至大批重複搬運的內容,你很有可能會被廣告和低質量內容淹沒。
因此,保證搜索引擎的質量很重要。我目前採取的策略是屏蔽一些臭名昭著的低質量網站,用到了瀏覽器拓展 uBlacklist,能使用正則表達式設置屏蔽規則,這樣它們就不會出現在你的搜索結果裡。我用它屏蔽了 CSDN、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網站,以及常見的付費圖片素材和模板網站。我還還屏蔽了新浪、X、Facebook、Bilibili、YouTube 等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因為如果我需要查看社交媒體或者刷視頻,我就不會打開搜索引擎了,同樣的還有淘寶、京東之類的購物網站。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 rjaus/awesome-ublacklist 這個 GitHub 倉庫裡訂閱一些屏蔽規則。雖然在這些列表裡的網站的搜索引擎權重低得一般都見不到,但稍微動動手指還是會安心一些。
再回到河流這個比喻:河流裡肯定不全是水,主動搜尋信息時的屏蔽和篩選,以及被動接受信息時的策略都可以視作濾網,過濾掉對個體沒有價值的雜質,保證最後流進來的大部分都是乾淨的「水」。信息接收者也不必擔心自己陷入信息茧房,因為被自己建立起來的濾網過濾掉的大部分是重複的、缺少價值的無用信息。濾網的作用除了過濾,更重要的是「富集」,減少信息的總量,把值得處理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提高效率,拯救自己在信息海洋裡逐漸涣散的注意力。
抓住每一次靈光乍現#
前年我剛搬到新家,不大的客廳卻裝了很多燈,電燈開關也裝了兩處,所以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搞懂每個開關控制哪一盞燈。在一個午後,家裡只有我一個人,天氣有些陰沉,但屋子裡還算亮,我發現客廳的燈還亮著,於是我伸手去按開關。我按下了第一個開關,卻打開了另一盞燈,我連忙關掉,伸手去按下一個開關...... 不知怎麼的,我沒能找到亮著的那盞燈的開關,我又在屋子裡晃了一圈,找到了另一排開關,又試了幾次才把燈關掉。那盞燈本來也不算亮,是裝在角落裡的射燈,關掉之後,屋子裡也就暗了一些,但和開燈的時候差別不大 —— 我的腦子裡突然湧現出一種奇怪的感覺。
於是我任由這個感覺醞釀發展,最終,我以此為基礎寫下了一篇 Backrooms 世界觀的怪談作品,名為黑白色恐懼。
我想,這一定不是孤例,我一定還有不少不錯的點子,只不過我從未將它們記錄下來。這樣的靈感也不總是來自於我自己,我隱約記得,在我看完一期視頻,讀完一篇文章、一個書的某一段之後,也有過不少沒能被整理成文字的思緒。當時只覺得醍醐灌頂,發出一陣驚嘆,想着自己也可以做些什麼,但是不到半個小時就忘記了。
我早在幾年前就發現了自己有這樣的問題,當時選擇將它們記錄在一個本子上,取得的效果也還不錯,我有不少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都是用紙幣寫出來的。我認為紙筆是最好的寫作工具,因為筆跡不可擦除,而我又總是想要紙面儘可能保持整潔,就會強迫自己每一次下筆之前謹慎思考,三四而後行。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的確是很好的解決方案,但那是因為我有大把的時間。再加上我有寫日記的習慣,能夠在每天結束之後復盤一天的記錄。在現在,我依然希望我的本子保持整潔,但我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每一次下筆都把字寫得漂亮,而且,離開了中學校園的我已經可以自如地使用電子設備,手機明顯是一個比本子更輕便的選擇。
Pen might be mightier, but my keyboard is faster.
一開始,我把需要記住的東西都放在手機備忘錄裡,一段時間後,我開始感覺到華為的備忘錄並不好用。一來是我一向不喜歡華為的 UI 設計;二來是添加和查看筆記都不方便,每一條筆記都需要一個標題,哪怕我記錄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沒有明確主題、缺少相互關聯的文字,而且查看筆記的時候還需要點進對應的頁面裡查看詳情,即使裡面的內容並不多。
於是我選擇了 Flomo 浮墨筆記。它「無需格式、無需排版、無需分類」的理念和卡片式的設計完美地解決了手機自帶備忘錄的痛點,並且還能夠多設備同步。於是我開始使用 Flomo 記錄零碎的想法,我只需要打開應用,就能直接點擊輸入款開始輸入了,不像備忘錄,需要多餘地點擊一下「+」按鈕才能進入編輯頁面。
儘管 Flomo 提供了強大的標籤管理系統,但我並不需要,我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萬能的「稍後再看」。當我有了任何我認為值得記錄的感想和有趣想法時,我就會掏出手機將它記錄在 Flomo 上。不過這也要求我必須定期檢查 Flomo 上的筆記內容,將上面的內容更系統化地整理在其他的筆記軟件裡;其中有一些是「不限時的待辦事項」,在檢查時我會選去值得做的去做,當然也會刪去一些沒用的,或者把一些值得長期進行的事項放進主要的待辦清單裡。
我十分建議把 Flomo 當作一個信息中轉站,使用它的時候,可以完全拋弃整理和歸納信息的負擔。一旦有了想法,就寫一張卡片扔進去,待自己真正有時間和精力的時候再處理。
管理數字花園#
在此之前,我討論了我為什麼需要,以及如何收集信息和記錄靈感的。顯然,接收並暫存信息後,要讓信息發揮出它們的價值,就必須使用它們。而使用往往是在有需求時才發生的,也就是說,我需要一個「倉庫」來存放信息,以便於我之後隨時取用,而這個倉庫也並不是簡單地存放我收集到的信息而已。
在我開頭提到的 Networked Thoughts 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个叫做 Digital Garden 的有趣概念。「花園」用於比喻一種信息組織方式,和普通的「倉庫」或者「文件櫃」的區別在於,花園中不同的部分有交織在一起的小徑連接,元素與元素之間是有關聯的。除此之外,我個人的理解是,花園之所以是花園,而不是畫廊或者圖書館,是因為花園裡的植物都是園丁親手培養種植的,而用的,我的朋友,就是來自河流裡的水。
種子、水和小徑#
種子是經過過濾後個體接收到的信息,水是個體流動的思緒,一顆一顆地灌溉種子,慢慢長成了花園裡的植物。小徑連接著花園裡每一簇有關聯的植株,可能是玫瑰連著薔薇,也可能是兩個種下了相同種子的花壇相互聯通。無論如何,小徑能幫助園丁快速找到有關聯的植株,也是在花園裡通行的必要途徑。
我必須得說清楚,我現在描述的「花園」是一個我魔改過的概念,用來表示一種信息組織方式。原本的「數字花園」由一位名為 Mike Caulfield 的學者提出,他的「數字花園」更像是維基百科,並且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 —— 只要你願意,其他人都可以來參觀你的花園,沿著你走過的小徑,觀賞你種下的花。他還提出了一個「溪流」的比喻,和我的「河流」並不相同,「溪流」和「花園」是並列的概念,溪流像是社交媒體中的 Thread 和即時通訊軟件裡的聊天記錄,你必須進入到溪流當中才能理解溪流所承載的信息,與時間和一連串的事件有強關聯;花園生來就是為了被觀賞的,在花園裡,沒有人會好奇一座橋和它旁邊的樹誰先出現,花園脫離了時間和事件鏈也有價值。
我很喜歡「花園」這個比喻,因為我覺得整理和歸納信息是一件令人放鬆的事情,這種感覺,或許就和園丁打理他的花園一樣吧。
讓我們從這些沒完沒了的比喻中脫離出來。Mike Caulfield 認為建立數字花園是成功者的做法,當你從現代臃腫的信息流中汲取到了有用的知識,用它們來建立網狀的知識體系並發表到互聯網上,你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就已經超越了那些在社交媒體的溪流中玩耍的人了。不過,其實我更在意花園對園丁個人的意義 ——整理知識是在信息時代求生的技能,是自我療癒和滿足的過程,是一件像打積木一樣成就感滿滿的工作,是一件值得堅持一輩子的事情。
選擇適合的工具#
剛剛講了一大堆花園、溪流相關的比喻和概念,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個個人的知識管理體系,讓信息在經過過濾、收集和消化的步驟之後有一個好的去處,方便自己的和其他人使用。
說到知識管理,大家想到的大概率是 Notion,可我個人其實並不喜歡這款被神化的筆記軟件,原因如下:
- Notion 的定位其實更接近團隊協作,而不是個人知識管理;
- 數據全部儲存在雲端,我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
- 比起「塊」的概念,我更喜歡純文本;
- 如果某天我想要棄用 Notion,我不能無痛地遷移自己的數據;
- 幾乎沒有什麼可拓展性。
當然,我列出這些原因並不是為了說服你棄用 Notion,適合每個人的筆記軟件都不一樣。Notion 也有很多我喜歡的優勢,比如可以一鍵公開分享頁面,數據可以很容易地實現多設備同步,支持多欄排版等等。我使用的 Obsidian 有很多 Notion 所不具有的優劣勢,在這裡簡單列出幾點。
優勢:
- 使用 Markdown 語法,能夠完全使用純文本編輯;
- 數據以
.md
文件形式儲存在本地; - 有豐富的插件和主題可供使用;
- 原生的雙向鏈接支持,能夠為每個頁面生成關係圖 *(花園的小徑)*
劣勢:
- 數據同步需要付費(Obsidian Sync)
- 將筆記發布在網上需要付費(Obsidian Publish)
不過,由於 Obsidian 使用 Markdown 文件的形式保存數據,所以只要多費一些功夫就可以自己填補劣勢。
關於數據同步,可以使用堅果雲或者 iCloud 等文件同步服務,或者像我一樣把 Obsidian 倉庫同時變成一個 Git 倉庫,以私有庫發布在 GitHub 上,這樣每個設備只需要手動拉取就能和 GitHub 倉庫同步,還能享受 Git 的版本控制。至於發布,同樣的道理,可以使用 Hexo 和 Hugo 等支持 Markdown 的靜態網站生成器,或者使用專門為 Obsidian 設計的 Quartz,這樣就能解析 Obsidian 的雙向鏈接了。可見,使用 Markdown 本地儲存數據就是 Obsidian 最大的優勢,數據的掌控權完全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如果你不討厭折騰,而且更喜歡 Markdown 的話,不妨考慮使用 Obsidian 建立你的數字花園。
我在花園做什麼#
Obsidian 作為一款筆記軟件,能用來記筆記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實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在深度層面,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雙鏈筆記帶來的爽感;但在廣度層面,我已經感受到了這不是一款一般的筆記軟件。
因為 Obsidian 支持 Front Matter,或者說「文檔屬性」,所以我可以把我的博客文章都放到 Obsidian 倉庫裡統一管理。由於 Obsidian 提供了可視化的編輯 Front Matter 的方法,我甚至可以用 Obsidian 替代 Typora 寫博客,編寫體驗會更好。有些誇張地說,Obsidian 可以作為一個 CMS 使用。
Obsidian 還幫我完成了一件我一直想做但是沒能實現的事情 ——寫人物志。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會在我的 Obsidian 倉庫裡有一個獨立的頁面,裡面包含著他們的基本信息、生日、簡介,以及我們之間的來往記錄。由於我還使用 Obsidian 來寫日記,我可以在日記裡寫到今天與哪些人有交際,並鏈接到他們的頁面。這個時候雙向鏈接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就可以在某一天的日記的關係圖中看到這天我和哪些人有過來往,在某個朋友的頁面看到我在哪幾天裡和他們有過交流。
偶爾我還喜歡收集一些值得反復閱讀的文章。我可以使用簡閱這個瀏覽器插件,將網頁中的文章導出為 Markdown 文件,然後存放在我的 Obsidian 倉庫裡,供我隨時查看,就像是一個私人圖書館。
我之前提到 Obsidian 有豐富的插件支持。比如你可以安裝 Excalidraw 插件,這樣你就可以在 Obsidian 裡繪圖了;安裝 Markmind 插件,你可以創建思維導圖;Obsidian 還有自帶的白板插件,允許你在一個空白文件裡自由組織筆記。只要你能習慣,你能用它一站式地代替 Notability、XMind、滴答清單等生產力軟件。
後記#
最近完全重構了自己的信息記錄體系,覺得應該值得寫一篇文章記錄一下。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後也覺得有幫助,所以嘗試總結了一下自己收集信息,然後整理歸納信息的方法。順帶在這裡分享一下自己 Obsidian 倉庫的目錄結構。
|-- 日記
|-- 2023
|-- 2024
|-- 圖書館
|-- 摘錄
|-- 值得一讀
|-- 讀書筆記
|-- 學習
|-- 數據結構
|-- 經濟學
|-- ...
|-- 人物志
|-- 文章歸檔
以及一些我很推薦的插件:
- Dataview:實時索引和查詢引擎
- Templater:更方便地使用頁面模板
- Excalidraw:在 Obsidian 中繪圖
- Markmind:思維導圖
最後,祝各位新春快樂!
TL;DR#
- 建立信息濾網:選擇正確的信息源,專用化,使用 uBlacklist 過濾搜索結果
- ** 記錄零散想法:** 使用 Flomo 作為信息中轉站,記錄值得稍後處理的信息
- ** 管理數字花園:** 什麼是數字花園?用 Obsidian 建立個人知識庫